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治学体会三谈
李德顺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针对学术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自己有三点经验体会:一定要有自觉而明确的问题意识,肯于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学科层面的批判思考,才能进入学术前沿,领悟时代精神;我们的治学方式,需要摆脱旧式经学主义传统的束缚,处理好学科与学说、文本与解读、问题与提法的关系,解放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学风;专家学者要有对社会的担当意识,发表意见时,要注意把握“说事”与“做事”、“上菜”与“备料”的关系,使自己的成果更“接地气”。
一、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思考
哲学,并不是一套现成的知识,而是思考。从黑格尔以来,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思考的思考,是对人的思考的一种自我批判性反思。仅就提供新鲜知识来说,并不是哲学的特长,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系统。当然哲学也有哲学的知识,哲学代表人类理性和智慧的一种高端形态,哲学的知识也是哲学思维体系大厦的砖块。但是,哲学大厦不是砖块的堆积,而是大厦构成样式和过程。
所谓“思想”,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认知或知识系统,对外部世界、客观存在、事物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等的认识、了解,构成我们的知识系统。知识都是前人发现、提炼、凝结出来的一些确定的认识,因此成为我们现在思考的根基。另一个是,我们的思考中不仅有“知不知”的知识问题,还有和人的立场站位相联系的,和自己的利益、需要和能力相联系的价值取向,即“态度”问题。“态度”包含理性的价值观念,也包含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如欲望、情感、意志等。所以说,“思想”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整理、使用和延续,也是态度的形成和显现,是知识和态度互动以产生行为冲动、启动实践的内在过程。
理解这一点,就不要把人的思想都简单化地看作只是知识的多少、承认不承认理性的问题,还要与人们自己的生活状态、社会立场、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态度联系在一起,即把思想看作是一个知识与态度互动的过程,才能完整清醒地看待人们的多元思想表现。
对于哲学来讲,这里还有“学哲学”“用哲学”和“做哲学”的关系问题。我们很多老师喜欢讲“做哲学”。“做哲学”是把哲学当作一个知识体系去研究它,这是哲学专业的工作。而非哲学专业的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也都有“学哲学”和“用哲学”的必要。有人觉得哲学无用,那他可能是像恩格斯说的,不过是受了蹩脚的哲学的影响。人类要站在思想的高峰,离开哲学和哲学史,是不可能的。所以“学哲学”“用哲学”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今天要谈的这些问题,是既针对我们“做哲学”、研究哲学的人,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也是给那些准备“学哲学”“用哲学”,但将来不一定专门搞哲学的人,提供一些我认为是必要的思考。
那么,哲学怎样思考?或者说,哲学思考有什么特点?特别是思考哲学的“前沿”问题。只有不断前进的东西,才有所谓“前沿”“后沿”之分。这就意味着,要把哲学看作是一个发展着的、不断前进的领域。
哲学这个概念,在现实中有时候指它的“学说”形态,有时候指它的“学科”形态,有时候也指它的“实践”形态。说到“前沿”时,还涉及它的“历史形态”。无论学说形态、学科形态,还是实践形态,都有它们的历史阶段性。因此“前沿”“后沿”也是相对具体的。不同学科、不同学说,乃至中西马三大学说体系,应该说都有自己的具体的前沿问题。比如现在搞中国哲学的,特别是搞儒学的,多半觉得儒学如何现代化是前沿问题;搞西方哲学的,我前些年问过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的秘书长昆恩教授:什么是现在西方哲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zz/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