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工作人员曾找到一件官服,不过有趣的是,这件官服的补子上,居然绣制了一种相当奇怪的动物,令在场专家无不吃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官服补子上的动物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年,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板仓村附近,有村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一座古墓。考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该座墓葬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确定该墓为一座夫妻合葬墓,并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包括琥珀发冠、白玉革带、镶宝石金头饰、镶宝石金簪、镶猫眼石金簪等等。
通过考古工作人员们的鉴定,发现该座墓葬为一座明代中期贵族墓葬,其墓主人应该是明代著名官员徐俌。当然,此人还有一个身份,即是大明开国功臣徐达的玄孙。徐俌于公元年承袭魏国公,后出掌南京左军督府事,专门负责明孝陵的祭祀事宜。公元年,徐俌以年老体衰为由,向皇帝上书请求辞去所有职务,回到故乡养老。可是皇帝并未准许其辞呈,反而直接将他加为太子太傅。6年之后,徐俌最终因病去世,享年68岁,由子孙葬于南京太平门外。
徐俌墓中文物的出土,极大丰富了明代文物宝库,对后世研究明代官服礼制及其他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出土文物中,考古工作人员们发现了一件特殊的官服,从形制上来看,这件官服正是徐俌本人的朝服。
贵族古墓中出土朝服,并不是稀奇之事,可是此次与以往不同,工作人员居然有了新的发现。在考古实验室中,考古工作人员对官服进行了必要的清理,并将其成功展开,而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官服正面补子上,居然绣着一头长颈鹿。这头长颈鹿半卧回望,头部有角,颌下蓄须,表情严肃而庄重,身体各处长满六边形斑点,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之下,尽显威武雄壮之态。此时考古工作人员不禁感到好奇,按照道理来说,长颈鹿产自非洲等地,古人不可能见过这种生物,缘何会将其形象绣制在补服之上呢?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谈谈明朝的补服制度。
补服制度始于明朝,一直到满清王朝灭亡,才彻底淹没于历史长河中。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24年时,亲自拟定了补服制度,并将之记载于《明会典》之内。《明会典》记载:“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如果按照以上身份来看,徐俌身为魏国公,其补服之上所绣动物,应该是“百兽之首”麒麟,而绝非一只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长颈鹿。
正当考古工作人员为此事感到疑惑时,一位老专家却揭开了其中的谜底,原来,在明代人的眼中,麒麟即是长颈鹿,长颈鹿便是麒麟。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老专家随即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公元年,此时正是明永乐12年,七下西洋的郑和在访问孟加拉国时,用船只载回一只神兽,名为“基林(索马里语Giri)”。
明成祖朱棣对此十分高兴,并宣称此兽为“天降祥瑞”,随即根据音译对其赐名“麒麟”,而古代麒麟正是上古神兽,因此这只名为“基林”的动物,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明君臣认为其“麒麟”本尊,并从此将其绣制于官员补服上。后经考古专家验证才发现,明王朝君臣口中的“麒麟”,其实正是盛产于非洲地区的长颈鹿。
长颈鹿被误认作“麒麟”之事,一方面是朱棣在有意宣扬国威,另一方面更是对自己取得皇位合法性的证明,如此也造就了明朝补服图案失真的一个“百年大错”。满清军队入关以后,对明朝的补服制度进行了继承,不过有趣的是,在对于麒麟样貌的认知上,清朝君主却并不认同长颈鹿形象,反而将其改成了原始的麒麟形象,纠正了明朝人普遍的错误认知。
考古果然是一项重要的学科,如果不是徐俌墓出土的这件特殊官服,想必后人也无法得知“长颈鹿”的事,在若干年以前,长颈鹿居然有一段凌驾于百兽之上的历史,也恰恰是这一点,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机智的楚楚
感谢您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zz/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