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壳郎

小时候野外那些好吃的东西齐鲁壹点


小时候野外那些好吃的东西小时候,野外有很多能直接吃的野果、嫩芽、根茎等,孩子们空闲时,时常外出采摘吃。春天,孩子们喜欢吃的是谷荻。谷荻是家乡对茅草刚钻出地面时花苞的叫法,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清明前后,是扚谷荻的时节。小孩子们三五成群,来到河边野外扚谷荻。那时的茅草多,茅草一片一片,谷荻也就多。河边上,远远望去,就会发现地面上的枯草中,有一片片的淡红色,那就是谷荻。找到谷荻后,我们就蹲下,唱着不知何年何月流传下来的“谷荻、谷荻,上山拉犁”的童谣,用手轻轻拔着谷荻。伴随着轻轻的“吱吱”声,谷荻被拔了出来。谷荻长长的呈锥形,顶端由红向下变绿,而土里埋着的那段则由白渐变为嫩黄。轻轻剥开谷荻的皮,里面是白白的柳絮样的东西,比柳絮柔软湿嫩,放到嘴里、有一股清香、有一丝甜味,舌舔即化。小孩子们都喜欢吃。而这个时节,也是鸦葱花盛开的时节。鸦葱,我们老家叫“楼狗嘴”,荒山野岭上很多。家乡有句俗话,“三月三,开满山”。清明前后,鸦葱花开了,漫山遍野的鸦葱花,一朵朵、一簇簇,金黄金黄的,很是醒目。这时节,老太太喜欢挎着篮子,到野外摘鸦葱花,蒸粑拉子吃。孩子们有时也去摘。孩子们经常是一边摘一边吃。鸦葱花有点甜,吃到喉咙里痒痒的。我更喜欢吃鸭葱的花蕾。花蕾比花甜,吃到喉咙里也不痒。谷雨后,野外能吃的东西多了。这时,小孩子们常吃的一种东西叫瓦松。我们那儿的山上,有很多的瓦松,有的山坡上,一片一片的。瓦松,我们叫“老婆脚趾甲”。瓦松有多瓣组成,每一瓣好似过去裹脚女人的脚趾甲,弯曲、顶端尖长。瓦松长在贫瘠的土里或石缝间,瓦松的瓣外大里小,一圈圈的围在一起,一层一层,低层大,越往上越小,棕中带绿。夏天,中间会长出宝塔一样的花茎,上面开满淡淡的白色的小花,下面的叶瓣就变枯了。我们很少特意地去寻瓦松,只是上山拔草、捡柴时,碰到了就摘几瓣放到嘴里,酸酸的。瓦松也有长在瓦屋上的,因而有了瓦松这个好听的名字。我们那儿是草房,瓦屋很少,在屋上不多见。初秋,野外能吃的东西更多了。有一种植物叫雀瓢,我们叫水茶果,也有的地方叫水稍果、地稍果。路边、荒坡、山上处处有之。雀瓢的棵子长细叶,浓密,肥沃的地方蔓子爬的长长的。夏天开始开白色的小花,到了秋初,结出果实。果实两端尖、肚子大,颜色白绿,太阳晒到的一面成浅紫色。果实嫩时,脆脆的,有些清甜,孩子们很是喜欢,常常到路边荒野寻找。果子老了,果皮破裂,里面是絮状的种子,随风而去。有人说也能吃,但是,我没有吃过。而从夏天到秋天,龙葵一直开着花结着果实。龙葵,我们老家叫烟柚子,田野里处处有,有的长得很高大,一人多高,像小灌木。龙葵开白色的小花,结一簇簇豆粒大的果子,圆圆的。果子熟了,紫黑色,吃到嘴里很甜。龙葵不止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喜欢吃。小时候外出割草、拾麦子,渴了,找不到山泉,也无屎瓜子(从粪便里冒芽长出的西瓜、面瓜、脆瓜之类),就摘烟柚子吃,很是解渴。最令人兴奋的是在野外找到一个瓜。瓜是屎瓜子,多是在庄稼地里,浓郁的绿叶覆盖着一个瓜,西瓜、甜瓜、或者是面瓜。发现一个屎瓜子,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不过,多数瓜并不熟,但是,也难以掩饰自己的激动和期待。看看周围有没有人,紧张得做好记号,隔三岔五的去瞧一瞧。有时,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就在课堂上悄悄的对自己的好朋友说,我在某某地方码下(发现并占有的意思)了一个瓜,过几天熟了,就去摘。过了几天,估计瓜快熟了,放了学急急跑去。到了那儿一看,瓜已经没有了,被别人摘走了。心情一落千丈、沮丧、后悔、猜疑,交织在一起。中秋时节,是摘酸枣的时候。那时,悬崖边,山坡上,有很多的酸枣棵子。有的酸枣棵子长的又高又大,像小枣树一样。中秋时节,酸枣成熟了,酸枣棵子上,密密麻麻挂满了酸枣,红的、白的、半红半白的;大的小的、圆的长的。红的酸枣甜甜,白的酸枣半酸半甜。孩子们一边摘、一边吃,很快就把衣服上的口袋装满了。那时,村北的孤山后陡峪,全是酸枣棵子,到那儿摘酸枣,半天能摘半蛇皮袋子。山上还有一种野果,我们叫拆栗子,红红的,有绿豆粒大,两两连在一起,甜甜的,孩子们也喜欢吃。还有屎壳郎蔓(茜草)上结的小豆豆,也是甜甜的。初冬,温度降到了零下。地里落下的小地瓜冻了,软软的,掰开,有棕色的汁流出,咬一口,甜甜的,孩子们也喜欢吃。冬天,孩子经常吃的是鸦葱的根鸦葱的根皮黑棕色,小指头一般粗,用铁刨出,长二十公分。用指甲剥去皮,里面是白白的,冒出白色的汁液,咬一口,脆脆的,有点甜。孩子们有时还吃茅草根。茅草根很甜。还有大葍子苗的根。大葍子苗根白白的,像在火上烤过的粉条一样,不论生吃还是蒸熟了吃,都好吃。小时候,还有不少的野生瓜果,都是孩子们喜欢吃的。那时候,空气新鲜,极少污染,野外的不少东西都能直接入口。现在,野生植物越来越少了,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很少可以直接吃的东西了。现在的孩子,吃的东西比我们小时候丰富多了,但是,基本上是购买的,不能到野外采摘了。我总觉着,现在的孩子少了我们那个年代的很多童趣。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sc/1242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