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010268.html夏天田园里的秘密
话归原传,在家门口的这片田地,是小时候离家最近的稻田,由于有了门前这条水沟,对灌溉农作物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也方便了耕作各种农作物。
那会,即使还没上学的孩子,也会听到大人对小孩讲爱惜粮食、勤俭节约的教诲
大人也会教给孩子们念这首诗,那时一边念诗是要一边绕头的。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当水稻成熟的时候,一眼望去一片金黄,田野不远的地方就是龙津河,远处则是大面岭山。在蓝天白云下,夏日的阳光透过田间时,一株株饱满的稻穗颗粒显得通体金黄,别说耕种的大人,作为孩子的我也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土地上的农作物代表了生命的延续,它养育了祖辈一代又一代人,人们才得以繁衍生息,土地与我们的连接是如此的紧密而不可分离…
田间的水稻快由青黄变成沉甸甸的金黄色的时候,人们就不再往稻田里放水,准备收割。稻田里有养泥鳅的,这时也会进行捕捞。
农忙
夏天的太阳很晒,人们肩上披着汗巾,戴上草帽,穿着军胶或水鞋,带上劳动工具,提上保温壶下田地收割。
稻草叶片像一把剑锋,叶刃上有细细的齿纹,手感涩,有时它会割伤人的皮肤,收割稻草的时候要小心。
如果将稻草叶对折,含在嘴里进行吹奏,两张叶片会发出“哗哗”的声响,孩子的我们,对能发出声音的植物都感到有趣。
农忙时,大一点的玩伴会被大人叫去帮忙收割水稻,打稻谷,晒稻谷。
农忙休息间隔,大人们三五成群的在土坎边或蹲或坐,拿出家里煮熟后带来的番薯、鸡蛋和“擂咸茶”,又叫擂茶,是本地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特色茶饮,甚至是专门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的,由金不换、茶叶、茶水、盐,配上炒米、花生米、芝麻等一起咀嚼,味道清香,口感丰厚,即解渴又饱腹,还能保持金不换和芝麻、花生的香味,真正做到了齿留香,百食不厌。
割完一片稻草之后,田地里常会遗漏一些零散的稻穗在地上,这时大人会把小孩一起叫上,进行地毯式的捡稻穗,小朋友们眼尖,简单的劳作很容易做到,自然会觉得很好玩,捡到越多稻穗就觉得越高兴。
打谷机
那时的打谷机有脚踩的也有用手摇操作的,主要是进行稻谷与稻梗分离。大人双手抱着一捆一捆的稻穗,放在转筒上翻滚,经过铁针剐蹭、翻滚,稻谷自动滑入麻袋或编织袋,经过风机,再把一些稻梗筛选出来,之后就可以拿去晒谷场进行暴晒,循着稻谷熟悉的味道,会看见各村各户在几乎所有能过过路的空地上铺满了一层金黄色的稻谷。
打谷机/图片来自网络
手摇风车/图片来自网络
耕种使人更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敬畏天地。
夏蛙
打完稻谷的稻草,大人们会扎成一捆,再把稻草的裙摆一旋转,像个印第安小帐篷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
这时三、五小伙伴们,便会跑去稻田里,逐个翻开稻草,看看稻草堆下面是否藏有青蛙。有时候是青蛙,有时候就不一定了,也可能是癞蛤蟆,有时会有蜈蚣,甚至还有老鼠,据说还有人就翻出过一条蛇。
?藏在稻草堆里的青蛙被发现时,会迅速地逃跑,并喷撒不明液体断后,但小伙伴们早已熟知这些青蛙的“套路”,在青蛙后面围追堵截,乐此不疲,吓得青蛙呱呱大叫,四处逃窜。倒不是小伙伴们想要伤害青蛙,就是纯粹对事物的一种好奇心。
或许大家听的最多的是钓鱼,而钓青蛙这种现在已“失传”的技术,绝对是我童年最难忘却的回忆之一,尤其是在钩青蛙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钓青蛙前要先制作简单的钓具,这可是实打实的野外生存技能。方法是,捡一根长度及大小适合的木棍或竹子,在木棍末端扎上一根绳子,然后在绳子的另一端再系上一块小肥肉作诱饵,就制做成青蛙的钓具,实验证明,肥肉诱饵要比其它食物的成功率更高。
找到一处青蛙声叫,有沼泽草丛的地方,之后像钓鱼一样抛出诱饵,手持木根上下抖动钓具。青蛙误以为是昆虫之类在草丛之间飞舞,就会被吸引过来,这时候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并继续抖动吊具,直到青蛙看准了猎物之后跳起来一口咬住不放,这时如果青蛙吞下诱饵就可以把它吊起来进行捕捉,机灵一点的青蛙,会在将它吊出草丛时吐出并逃掉,否则反应慢了就会成了翁中之鳖,被小伙伴们抓起来。
对了,国家刚颁布了禁止捕猎陆上野味。
蝌蚪,是小伙伴们常常拿来研究的对象,大家会找来各种各样的塑料袋、瓶子、罐头盒、叶子等等当成盛具,从池塘、沼泽边捞起一片透明胶状青蛙卵带回家作观察。青蛙卵刚开始时上面是一个小黑点,慢慢的长出头部和尾巴在水里游,之后会长出四肢,再最后变成青蛙幼仔,尾巴慢慢退化掉。整个时间持续变化蛮快的。
青蛙幼仔会跳了,就喜欢到处去,有点像会走路的孩到处跑,大批青蛙幼仔跑到屋里来,有时还往我腿上跳,有时也生怕踩到小青蛙们。当青蛙再长大一些,小伙伴们就能观看到青蛙如何快速伸舌头卷起吃蚊子和害虫并吃掉,所以大人或小孩也不会去刻意伤害它们,因为我们知道,它对人类和农田是有益的。
长大后的青蛙两只眼睛又大又明亮,嫩白的腹部鼓鼓囊囊的,样子还蛮憨厚,跳跃距离超乎想象,青蛙的泳姿堪称优美。
见证青蛙的成长全过程,父母没有反对,也许父辈们也知道,他们的童年也离不开与自然界的连接,对于童年的孩子们来讲,能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还真的是一件神奇又温馨的事情呢~
据说,人类的蛙泳还是从青蛙的身上学到的,你会蛙泳吗?
有蛇
小时候生态确实好,在对门邻居家,有一天晚上,一条蛇闯了进来并躲在屋里。家族里有一位养蜂的亲威会抓蛇,按辈分我应该叫哥,亲戚来了之后拿手电筒照射,映在眼底的是一条黄黑相间,体长一米多的蛇躲在屋角,亲戚说这是一条金环蛇很毒,让我们小心。
图片来自百科
只见他拿把钳子夹住蛇的头颈部,然后塞到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麻皮袋里,带走。从此我认识了第一种毒蛇,金环蛇。
沼泽地
在稻田的旁边有一块沼泽地,沼泽地里面有许多蚊子幼虫、青蛙、蜻蜓、水蛛蛛、水蛭以及水生植物等等。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印象特别深刻,哥哥挽起裤脚踩在沼泽地里,不久感觉小腿上有点不太对劲,然后就走出沼泽,小伙伴们和我当时就看到哥哥右小腿外侧上附着一条土黄色生物,扁而细长,正在吸血!这不就是一条蜈奇吗!?(方言水蚂蝗/编者注)哥哥吓得哇哇大叫,赶紧跑往回家方向去找大人,小伙伴们也跟着回去看看什么情况。
回到宅院,大人们正在用烟头烫蚂蝗,然后拿小刀把蚂蝗从哥哥腿上剃下来,被咬的地方留下了一道血痕,大人们给哥哥清洗了伤口,上了碘酒消毒。而那条从哥哥小腿上剃下来的水蚂蝗此刻成了我们几个小伙伴的研究对象。
大人用刀子将水蚂蝗切成好几段,但是身躯还在地上扭动,流出一丝鲜红的血,好久都没死,后来又拿火来烧,才将其烧死(是不是人类的基因里,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事情都喜欢拿火来烧?)
听大人们说,用盐也可以将水蛭等软体动物化成水,听着很神奇,就找来粗盐做实验,从水蛭到蜗牛试了个遍,还有一种成人拇指宽,背上乌黑色,腹下位置是白色的无脊软体爬行物,爬行过后的轨迹会产生彩色粘液,顺着这条爬行的痕迹,很容易就能找到它,喜欢躲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木结构上,具体叫什么想不起来,只记得撒盐好像并没有太大变化。
田园
瓜果蔬菜园就在水稻田的旁边,有许多的瓜类品种如丝瓜、胡瓜、番茄、地瓜、南瓜、茄子、芥兰、青瓜、苦瓜、冬瓜、豆角等等应有尽有,小伙伴就在田园滕架之间捉迷藏、穿梭玩游戏。
农作物上会停留一些五颜六色的昆虫,这给孩子们提供了许多观察昆虫的机会,比如红衣黑点的甲壳虫、采花蜜的蝴蝶、蜜蜂、蜻蜓、蝽等臭虫。
有时候在田间附近还能遇到屎壳郎,它们在往洞穴方向推粪球,小伙伴们会好奇的围在一起观看,屎壳郎是怎么把个小圆球的牛粪推回家里的呢?屎壳郎会用他们有力的后腿,蹬着粪球回到洞穴,有时候是一公一母(查资料)两只屎壳郎一起推。屎壳郎为什么要推粪球呢?查了一下十万个为什么,书上说“这与它们特殊的繁殖方式有密切关系。
屎壳郎的幼虫需要吃粪便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成虫只有将卵产在粪便上,才能保证孵出的幼虫有可口食物。为了给自己的宝宝营造一个安全而隐蔽的场所,成虫首先需要将发现的粪便转移到一个安全地方,然后将卵产在其中,最后挖一个坑将带卵的粪便掩埋起来。这样,孵出的幼虫不仅安全,而且有充足可口的食物供给。可见,屎壳郎推粪球是为了给自己的后代准备食物。”(口味真重!编者注)
有一次,在田间外头偶尔遇到两只独角仙正在用头上的叉子打架互顶的情景,这种微观情景我一般会趴下来观看。发现打败的那一只独角仙会默默的离开,另一只不会对它往死里整。但是大黑蚁就不一样,观看过两只大黑蚁打架的过程,非常激烈,真的是往死里整,被整死的那一只会被打赢的那一只举起来抬走,整个过程被我拍摄下来,神奇的小世界。
鸡蛋、冬瓜、西瓜、番茄
鸡蛋很小的时候,除了家族区,周边居民并不多,地方大可以到处去。门口的鸡是散养的,经常一两只大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小鸡叽叽叽的叫着,场面生动又有趣。在一些草丛里一个不留意,就能捡到5、6粒鸡蛋,鸡蛋也没认领,成了天然的下蛋场。
冬瓜和西瓜
记得有一次,在一堆草地上发现了一个大冬瓜。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小跟我的身体那么粗,长度接近臂展!在确定了不属于人为栽种的情景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扛回家。
或许跟土壤有关,野生的西瓜就是长不大,曾经发现有一处野生的西瓜,一根藤上有两三个西瓜,只有苹果大小,为了不影响其生长,所以没有摘掉,隔一段时间过来看发现有一个小西瓜开始烂了。再过一段时间又烂了一个,最后一个怎么也长不大。
番茄
印象中的番茄应该是相对好种活的,在老家小时候的路边,随处能看到番茄苗,熟了也没人摘,但小时候就没那么多顾虑,摘了往身上一擦,就往嘴里塞,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桨爆番茄汁,酸中带甜。事实上去外地后,很难再吃到像本土的那种酸甜番茄味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造,G国道从中而过,大批房屋、老厂拆除,土路铺上了水泥路,门前的水沟也盖上了水泥板,再后来人们不在里耕田种地,很快,眼前的这大片田地变成了1栋栋楼房。
此后,在这片记载着幼年成长的土地上,再也听不见蛙叫声和看到那片金黄色的稻田以及蔬菜瓜果种植的影子。
慢慢的,孩童的我们也渐渐走向更远的地方去探索,开启了新一轮童年与自然启蒙。
下一篇,探索侵华日军的防空洞、母亲河里的水产、生与死的启蒙
?????????
此刻与自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ly/4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