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壳郎

砖的故事孟加拉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近年来,孟加拉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满足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需求,成千上万个砖厂遍布全国。受季风季节影响,砖厂每年仅有5个月可进行生产,少数可运营7个月。我们在孟加拉旅行,到了达卡和杰索共四家砖厂,拍摄了制砖工人的劳动场景。   孟国缺少土地,多数地方都是沼泽地带。土壤,岩石等在这里极其稀缺。基础的建筑材料,沙石,岩石,很难获得。因此,砖就是一个平常而又重要的建筑材料。砖厂制作的砖上都有文字记号,犹如商标。   孟加拉的砖厂大部分集中在达卡等大城市周围,砖年产量大约亿块以上,并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一家砖厂至少就有一支烟囱,砖厂集中的地方,每天排放的黑烟可以遮天蔽日。   孟加拉制砖的原料一般为耕地表层土和河泥,用搅拌机搅拌均匀。   搅拌机很简单,工人的操作很原始。   没有电的地方,用小型的柴油机为动力。   搅拌好的泥堆,用小车推向制砖的场地。   制砖就在两垅晾砖中间的空地上,便于成型后晾晒。   有两三个工人在一块空地上制砖。人多也不行,施展不开。   制砖用的砖模用木板制作,上面刻有砖的记号。   稍稍洒上一层沙土,然后放上砖泥,压实,刮平,翻转,扣地,一气呵成。   整天重复着一套动作,这位工人速度飞快,节奏手舞足蹈。   其中不乏妇女的身影。   这是运沙的工人,沙是制砖脱模的原材料。   手工砖厂大多采用地沟窑,晾干的砖坯有间隙地堆放在一起,成为一个砖砌地沟,然后上面盖上浮土,干燥热风在砖砌的地沟空隙中循环,使砖烧结成型。烧结好的砖,要刨去顶层上的浮土。运往隔壁新码好的地沟窑上,如此循环。   运送浮土多用竹筐头顶搬运。   工作环境恶劣,可想而知。   烧结好的成品砖块,用人工的方法运到窑外。   人工搬运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头顶。   二是肩挑。   肩挑的工具是竹筐。   前后两个竹筐,可以放二十几块砖。   头顶运砖,是个绝活,可以看得你目瞪口呆。你看:二块。   四块。   六块。   八块。   十块。   十二块。   十四块。   不忘手上还拿三块。   厉害吧!   这种绝活,常人无法做到。   虽然收入微薄,但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这就是他们活口的生计。   看看这位劳者的背后,那位工友正对着我们摆着他独有的快乐“Pose”。   稍息的时侯,象一尊雕塑。   躺倒的时侯,亦是那么伟岸。   也用用三轮板车拉砖的,那是在出窑以后。   我们离开砖厂的时侯,工人们竟然列队招手向我们致谢!我的心情很复杂,要谢的应该是你们,奋斗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   孟加拉是少石国家,基础的建筑石料稀缺。以砖代石,成了无奈的选择。   虽然效率很低,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此催生了一个工作岗位:碎砖!用传统的鎯头,把砖敲成碎块。   这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強度高,环境差,常人难以承受。看见后面三轮车上的那人了吗?掩鼻而过……   这是在达卡机场外的公路主干道边,要铺设一段辅路的基石,用的就是击砖为石。   这里的妇女,同男汉们一样,头顶碎砖,辛勤劳作。   我们是在公交车上看见这场景的,当时就告知司机和售票员,我们要下车。   司机同意了。达卡的公交秩序很乱,可以随时上车和叫停。   我们跳下车,步行倒回了数百米,拍摄记录下了用砖建路的场景,丰富了砖的故事。   虽然工作很艰苦,生活很艰辛,但感觉他们的获得感很强,大多场合,留给我们印象的是平和的心态和微笑。   这是我们拍摄离开时,留在我相机里他们的形象。   砖的故事,在孟加拉每天都在延续。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照片上的场景终究会逐步消亡。就如我们的昨天和今天。期待明天,为孟加拉劳动者祈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ly/42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