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壳郎

胡同原来是水井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ks_bjzkbdfyy/
“胡同”是指比较狭小的巷子、街道,如今的“胡同”更是北京的一道风景,代表着一种文化。南方人称沿马路旁的小巷为“弄堂”。先前也没有这个称呼,只是称“弄”,如东弄、西弄。这个“弄”字,也是从宫中的小路转义过来的。至于“堂”又是从“唐”转过来的,“唐”在古代是指宗庙中的路。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中就说:“宫中路曰弄,庙中路曰唐,字盖本此。”后来人们把“弄”和“唐”合起来,称呼普通的小巷,后又讹变成“弄堂”。那南方人称的“弄堂”,北京人又为何称为“胡同”呢?这还要从元代说起。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兵占领了金的都城中都,焚毁了中都城内的宫殿庙宇,然后重建元朝的都城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建城初期,大都城内分五十个居民区,称作“坊”。正像《说文解字》中说的:“坊,或从土。”段注:“防之俗作坊。”由此可见,当时的“坊”是出于防御的目的而命名的。另外我们从古代实行的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也能看出古代坊的防御性质。坊与坊之间连接的街道就叫“胡同”。按照元朝路的标准划分,二十四步宽的路就是大街,这是店铺集中的“行”所在地;十二步宽的路就是小街;只有六步宽的路才能称为“胡同”。路称为“大街”“小街”都好理解,称作“胡同”,就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了。其实,“胡同”一词,原来的发音是“忽洞格”,在蒙古语中是“水井”的意思。古时候,挖井取水是居民生活的最主要方式,所以居民居住的坊间都离不开水井,这一点,我们从元朝大都建设的整体规划上也能看得出来。皇室宫殿是依水而建,其他的街、坊和居民区也是先挖井后建屋,直到明清时期,北京的每条胡同都还离不开井。正是基于此,北京的胡同多以井命名,什么前井、后井、大井、小井,什么二眼井、三眼井,还有双井、甘井、大甜水井等等。即使没有井字的,在蒙古语中也多有井意,如“屎壳郎胡同”,听起来让人觉得非常不雅,但它的意思是“甜水井”;“墨河胡同”是“有味儿的井”;“巴儿胡同”是“小井”等。还有“鼓哨胡同”就是“箍筲胡同”,是指“苦水井”;“菊儿胡同”就是“局儿胡同”,意思是“双井”;“碾儿胡同”,就是“辇儿胡同”,又指“细井”。至于“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就是专供牲畜饮水的井了。当然,最有名的还是“王府井”了。王府井因为街旁有王府和水井而得名。王府井的水井位置曾经一度失迷,年对王府井进行全面改造施工时,在靠近东安门大街处发现一口水井,位置与清代《乾隆京城全图》上标注的完全一致。该井地处东城区黄金地带,繁华的商业大道早被誉为“金街”了,这口古代的“甜水井”也被保护了起来,井口装上了一个铜质的龙饰井盖,上面还雕刻一段文字,记录了此井20年代20世纪被埋没的情况。“胡同”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应该是关汉卿的《单刀会》:“杀出一条血胡同来。”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也有“胡同”一词出现,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儿胡同在西四南大街,至今地名仍然没有变。“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明朝街巷胡同增至一千一百多条,到了清朝,内城胡同一千四百多条加上外城六百多条,已经达到了两千余条。当然,此时“胡同”一词早已作为小巷的代名词固定下来,胡同的命名更是五花八门,多以它的形状和特点命名了,如较宽的胡同人们就顺嘴叫“宽街儿”,较窄的就叫“狭道儿”,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就叫“八道湾儿”,低洼的叫“下洼子”,细长的叫“竹竿儿”,扁长的叫“扁担”,一头细一头粗的叫“小喇叭”等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街巷胡同最多时达到了六千多条。近年来,虽然北京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一些有特色有北京味儿的胡同还是被人们有意无意地保存了下来。它们在今天以至将来,都会是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ly/119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