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屎壳郎 > 屎壳郎的习性 > 教育部科学新课标和西丽小学生命
当前位置: 屎壳郎 > 屎壳郎的习性 > 教育部科学新课标和西丽小学生命
关于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通知
和西丽小学《生命文化》校本学材高度一致
年3月15日早上教育部刚刚发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通知,证明了几件事情:
第一,教育部通知说: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报》年11月10日发表西丽小学校长张光富文章,提出了“精神首位,能力第二,知识第三”的观点。现教育部提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没有提知识。高度一致。
第二,教育部通知说: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我们提出科学课本十多年没有改动,科学课本各年级的生命课文编排零碎、重复。我们的生命文化课程在整体性上、贯通性上,大有提高。又一个高度一致。
第三,我们的学生参与了编课。教育部通知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个高度一致。
现将一篇准备发表的文章送呈您们,敬请你们加强对我们研究实验的领导。
西丽小学
电影课研究实验中心
年3月15日
附:全文如下
深圳大学城西丽实验小学
充分吸收高清纪录片对生命奇迹的新发现
重构校本学材《生命文化》交响课程
学生教师学者校长联袂编书
张光富任涌
在年12月召开的《全国电影课第九次研讨会》,暨《电影课推动小学科学课本重构教师合作学习班》上,每个代表都拿到了一套校本学材未完成试用课本《生命文化(众生篇)》上下册。
《生命文化》是将原有小学科学课本Q中关于生命的所有课文,单列出来,重新建构的课程。编排的整体性、连贯性在本课程中有所提高。近二十年世界高清纪录片对地球生命有很多新发现,在本课程中有比较充分的吸收。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行动的、电影的、书本的等多种课程形式,了解和体验多种生命的艰难和精彩,从而激发自身生命的正能量,焕发生命的活力。
《生命文化》与教育部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高度吻合
年3月15日早上教育部刚刚发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通知,证明了几件事情:
第一,教育部通知说: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报》年11月10日发表本文作者张光富文章,提出了“精神首位,能力第二,知识第三”的观点。现教育部提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没有提知识。高度一致。
第二,教育部通知说: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我们提出科学课本十多年没有改动,科学课本各年级的生命课文编排零碎、重复。我们的生命文化课程在整体性上、贯通性上,大有提高。又一个高度一致。
第三,我们的学生参与了编课。教育部通知说,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个高度一致。
几个新词儿:学材、生命文化、电影课、交响课程
什么是学材?而不是教材
很有意思。不叫教材,叫学材。这是什么意思?第一让人联想,现在大多叫“幼教”的东西,以前叫“幼学”,比如《幼学琼林》,比如荀子写了《劝学篇》,就不再写《劝教篇》。比如现在的“督学”,为什么不叫“督教”?学生是主体,是不是有那么一点意思在内。
这本学材8个单元40课。代表们每人一台电脑自由点播这40课的高清纪录片。当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学习资源自由点播的时候,教师讲课这种形式就不成为唯一的方式了。所以,这本书不再称为教材,而是“校本学材”。
什么是生命文化?而不是生命科学
什么是“生命文化”?不是到处都有“生命科学”吗?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所长、协和医科大学教授陆莉娜为本书写序。她说:“生命文化与生命科学是有区别也有联系的。生命科学更多研究物质的生命,生命文化则更多研究精神的生命。如果说生命科学是普遍如此,那么生命文化就是个体选择。人类惊讶地发现,原来动物也有生命意志,也有生命艺术;有生命的智慧,也有生命的情怀。”
“如果法布尔还在世,他一定会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摄影技术,来续写他的《电影昆虫记》。BBC的大卫·艾登堡禄,就是现代的法布尔的总代表。他解说的,片名里含有“生命”的纪录片已经有很多套集。有无数的摄影师,守望在我们去不了的地方,凭着坚持和运气,拍摄下来以前人类并不知道的自然界的生命奇迹。”
“我们以前认识的生命,或许有些看法要有所改变了。这些高清的纪录片,是人类对世界的进一步发现。以前认为使用工具是人类才有的,现在看来要质疑了。以前认为文化只是人类才有的,现在看来也要质疑了。”
或许有人说,你不要把本能当作文化。我们说,捕食是动物的本能,但是捕食的智慧并不是每一只狼有同样的智慧,也不是同一只狼在不同状态下有一样的智慧。这里有选择,有个人情感因素。例如织巢鸟,有的织得又牢固又美观,才能获得雌鸟的爱情。那么雌鸟的欣赏也有个人因素,她的挑选就是文化。
生命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一粒小小的种子就可以把生命凝聚在其中,只等待必要的条件,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萌发,长成一株植物。一个受精的卵子也可以发育成一个小动物。
动物进食是一种本能,这不是文化。但进食前的捕捉活动不仅需要本能,更需要智慧,也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这个合作可以是同类之间的,也可以是不同类之间的。《生命》第7集中的豹子三兄弟与瓶鼻海豚的齐心协力是同类之间的相互合作。《沙丁鱼大会餐》中的海豚和鲨鱼、鲣鸟之间是不同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这些动物的捕食活动,都具有价值取向,都具有文化的雏形。因为,不是所有的海豚都会拍打海底的泥沙来捉鱼,鲸鱼母子捕捉海豹也是急中生智,大鳄龟用来钓鱼的舌头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不断选择、不断淘汰、不断进化,才最终留下最像虫子的那一支。
文化具有价值取向。以前有人说动物和人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工具的使用,但这一说法随着更多高清记录片的展示,正不断遭到质疑。动物使用工具这一现象已经超出了本能,目的性和价值取向相当明显。
动物的筑巢和求偶更是精彩。相同种类的天堂鸟,布置出来的婚房是各式各样。除了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之外,更有自己的审美价值的具体体现。
动物有目的的不断进化,适应环境,得以繁衍和生存。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必定包含有不同程度的文化。
什么是电影课?而不是书本课
从全世界一百多年拍摄的30多万部电影中,由学生奥斯卡评选全球当年和去年的新电影,反复筛选出经久不衰、百看不厌的精品极品电影,按照年龄编排成每周一部的电影课程。电影课的研究分为三部曲:整部好片周周看、学科电影课对课、交响课程新开发。这是教育部四个五年计划的规划课题,已经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实验实证了23年。深圳南山区先后有8所学校注册成为电影课实验学校。年CCTV来深圳五所学校拍摄《电影课之旅》,拍了7集,每集50分钟。
年12月,深圳南山区教育局合作举办了全国电影课第六次研讨会。年12月,南山区的五所电影课实验学校联合承办了第九次研讨会。全国电影课学校的校长和老师99人参加了会议。
《周易·系词》说:“日新之谓盛德”。我们对生命的发现,日新月异。那么我们学生学习的学材,也应该跟随改变。鲁迅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会变成这样的。”现在好像真的就要变成这样了。
什么是交响课程?而不是单一课程
人类课程已经经历了两个时代,正在走进第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行动课程时代;第二个时代,是书本课程占统治地位兼有行动课程的时代;第三个时代,是行动课程、书本课程、电影课程交相辉映的时代,简称为交响课程新时代。《中国教育报》年4月30日曾经发表《电影课催生交响课程新时代》。
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在文字引进课程之前,他们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我们自己在幼儿时期,在识字之前,在读书之前,我们也在学习,用的是行动课程。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后,仍然在继续学习,除了读书之外,更多地用的是行动课程。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名师出高徒。
《易传》解说《易经·蒙卦》:“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用“果行”,当课程。什么是“果行”?是不是体现了人类文明成果的行动。生产果实的行动,捕猎、驾车、酿酒、弹琴,这是最早的行动课程。王阳明专门写《知行录》说道:“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彭端叔写一个穷和尚游南海,题目却是《为学》。教育部等十一个部委在年底发出一个文件,要求大家把“研学旅行”开展起来。在旅行中研究学习。这是一种必要的学习体验。电影和读书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
八个单元的纪录片点播,让我们对生命奇迹另眼相看
翻开里面。图多于文。全是高清纪录片的精美截图。和截图对应的是一个高清电影纪录片库。片长短则两三分钟,长则十多分钟。精彩无比,惊奇无比,令人刮目。
第一单元小生命的诞生
卵生,像透视一样,看得到小鸡在蛋壳内一天天成长,直到破壳而出。那是用什么光线拍摄的呢?到养鸡场领养几只鸡蛋或鸭蛋,回家当一回孵蛋的妈妈。
胎生,只有花生米大的小袋鼠,没有后脚,没有睁开眼睛,就开始了在母亲肚皮上的长征。它艰难地爬向育儿袋。为什么熊、北极熊、熊猫生下来都很小很小?为什么驯鹿、羚羊、野牛生下来很大,马上就能站起来跑路?
湿生,章鱼妈妈就像把葡萄挂在大衣内侧一样,一串串紫色的卵。眼看着妈妈的营养帮助小章鱼孵化出来,妈妈就结束了生命。
化生,帝王蝶、蚕,都是从小毛毛虫,到结茧,再长出翅膀,变化着出生。
人生,我们自己是怎样生出来的呢?学生从纪录片看了别人的妈妈如何生出小宝宝,再回去采访自己的妈妈。要找到一张自己最小的照片,和自己现在的照片贴在一起,看看自己长得多快。
第二单元艰难的存活
在悬崖石柱顶部筑巢孵蛋的黑雁,小雁刚孵出两天,就得冒险跳下悬崖,因为崖顶没有吃的。它们垂直下落,连环摔到石头上,九死一生。三只幸运小雁与父母汇合,学生们正在为他们庆幸,突然狐狸出现了。学生们感叹众生无常之后,冷静下来,还是发现狐狸也要喂养孩子。
小海鸦的命运好多了。当他们从悬崖顶上往下跳的时候,爸爸都会陪伴在身边,一起跳下。运气好的话,海里有好吃的。运气不好,没有跳进海里,跌落海边,狐狸来了。
牛娃爸爸负责照顾刚生下来的蝌蚪宝宝。眼看着水池的水快要干涸,牛娃爸爸急中生智,用后腿挖出一条通道,通往地势略低的另一个池塘。树蛙妈妈遇到干水危机时,她采用了背起蝌蚪另找家的策略。非洲水塘被晒得一天比一天水少。鲶鱼无法逃跑,只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顽强挣扎,用坚强的意志等待三个月后下雨。
黑颈鹤妈妈在烈日骄阳之下,用嗉囊装水来为宝宝淋浴,还会张开翅膀挡住阳光为孩子遮荫。沙漠里的蜥蜴,在烈日沙面上,手舞脚蹈。原来是沙面太烫,不可久停。
海马把卵生在爸爸的肚皮上,成为游动的孵化温床。蛤蟆爸爸把孩子卵绑在大腿上寸步不离。亲子陪护,他们对孩子是陪养,而不是培养。一个偏旁的变化,突出了父母亲对孩子的陪伴和倾听。
第三单元捕捉食物和不当食物
一个刚出生不满七天的小野山羊,在悬崖绝壁上与狐狸玩追与逃的游戏。小小的脑袋,怎么转的,它逃到一个狐狸上不去、下不来的微小石坎上,看着狐狸无可奈何的样子。说不定后怕之余也有一点沾沾自喜。
老虎追羊子,盯着一只追。盯准一个目标,小羊、老羊、落单的羊,锲而不舍,直到把目标追得精疲力竭,方可举手就擒。老虎入羊群,羊群四散逃。老虎必须盯着一只追,即便在追的过程中,身旁出现更近的羊,也不能改换目标。因为在追羊时,你累,羊也累,盯着一只追,累羊无喘息之机。如果追一只又换追一只,这后一只精力饱满,羊不累。爆发力,瞬间甩开距离。最后,一只也追不着。
这是一只非洲豹,遇上了一只豪猪。豪猪比刺猬大,它长着管状硬毛,尖尖的刺。豹子绕行一圈,找不到下口的地方。豪猪则只要原地转动身体,把头藏在浑身的刺中,从容地让豹子刺伤了它自己的脚,放弃了吃豪猪的努力。
杀人鲸母子发现了浅水海边的幼海豹。水浅,它们游不过去。它们拍水制造水浪想把海豹冲下来。没有成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一次次努力中,突然出现对方失误送分,一只小海豹自己不小心滑进深水。鲸鱼母子,喜出望外。从此,这一家鲸鱼会把这次的经验传下去。
第四单元做窝筑巢和求偶求爱
原来给异性献花,动物早于人类。华高哥造园鸟,搭好棚屋后,开始装饰。他把鲜花整堆摆放,又收集颜色鲜艳的物品当作收藏。高歌一曲邀请雌鸟。每个棚屋盖得各有千秋,很有个性。雌鸟挑选,又是不同的眼光。
织巢鸟要用一千多根草,用嘴当针,一万多针,在树枝上织出一个吊着的巢。有不聪明的鸟,总是打不好最初的结。织到一半,整个巢掉了下来。笨鸟的巢不被雌鸟选中,一天天发黄。它只好再一针针拆掉这个巢,另建新巢。直到有雌鸟看中为止。有学生发表感言说:老师,我发现作窝筑巢为什么总是男生的事?逗得全班哄堂大笑。
䴙䴘是一种水鸟。它们订婚以后,要举行水上热婚艳舞。这是一种仪式。雄鸟要从水中临时抓住一条鲜活的鱼,当着戒指那样献给新娘。然后它们用脚蹼当船桨,在水上踏浪,肩并肩前行。据说,他们终身不离不弃,从一而终。它们这也是本能吗?
从这些真实的记录里,学生发现了动物有生命的意志,有生命的艺术,还有生命的情怀。
第五单元动物的族群与社会
蚂蚁是农民,它们用青草生产霉菌做食物。但是霉菌产生不良气体。于是它们又开挖通气的管道。除了兵蚁和工蚁,现在发现还有蜜蚁。它们的肚子装满蜜糖,晶莹剔透,活像一个气球,挂在蚂蚁宫殿的顶上,就像我们家里挂腊肉。蚂蚁搬家,兵蚁守护在道路两侧,活像军队夹道护行。它们当中一定有发布命令的,有传达命令的,有执行命令的。不能把生命奇迹,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本能,那是人类认识力不足的偷懒的做法。
峨眉山上的猴子,导演长时间盯住猴群拍摄了纪录片《猴王传奇》。那里有三代猴王。一个前猴王,下台后规规矩矩生活在下层,一个刚刚下台的老猴王,正被新猴王带领群猴驱赶到水里,而且紧盯堵截不让上岸。老猴王最后精疲力竭淹死在水中。一个学生看完写到:“我看了《猴王传奇》之后,感觉猴子们的老国王很可怜。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老猴王生前无恶不做。什么最好的东西都是它的,处处压榨国人,让国人对它的怨恨越来越深。最后有一个叫小强的猴子,忍不住抓住了好时机,把老国王逼到了湖里。之后小强就当上了国王。老国王想上岸,可因为之前做了太多坏事,猴子们不让它上岸,还对它撕咬。不久之后老国王死了。如果老猴王生前理解民心,做好老国王,也不用遭到这些下场。这部纪录片电影是真的。告诉我们做人(动物)一定要将心比心。”
第六单元动物的情怀与智慧
使用工具不再是人类的专有属性。大猩猩用石头当工具砸破坚果。那一个石头顺手好用,说不定是他发现或者加工过的。一个猩猩妈妈带着孩子,找到了坚果,但是没有合适的工具。她走向那一只雄猩猩。不知道如何表达的。雄猩猩把自己的石头工具借给了猩猩妈妈。这让当时拍摄的女摄影师感动不已。
在小河的水里,烈日当空。黑鹳非常滑稽地突然张开双翅,在水面上搭了一个凉棚,活像芭蕾舞演员那优美的动作。原来,它知道了鱼儿向阴影游来,它便美餐一顿。
屎壳郎推着粪球,给全家做大餐。但是它看不到路,所以总是走错路。它看成这是常态,屡败屡战,百折不饶。怎么啦?粪球推不动了。他的小小脑袋开始思考。第一计,举重,没成。第二计,挖坑。还是没成。第三计,我到后面调查研究一下。哦,原来是地上的一根树枝扎进了粪球。这一下好了,倒推。成功了。
马达加斯加的一个海龟妈妈居然使用了概率论,她号召四十万海龟妈妈同时去下蛋,小海龟孵化时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让食客们吃不了也不能兜着走。于是,平时小海龟的存活率1%,现在提高到99%。这件事情并不是每一只海龟妈妈想得出来的。这是摄影师的运气,拍到了。那些号称科学家,尤其是海龟科学家的人们,是不是也在正视和研究这些事实呢?
狮子妈妈在捍卫地盘的战斗中负了重伤。可是她的女儿还没有成年。于是,她开始了托孤计划。她去和姐妹们商量,答应照顾她的女儿。她和女儿依依惜别之后,自己找了一个地方,安静地躺下来迎接死亡。
大象妈妈在一阵龙卷风之后,发现自己的小儿子躺在地上不动了。象群等待母子。当妈妈确认儿子不能醒来,仍然呆立不动,不肯走开。用现在的话说,她在默哀。
第七单元植物也动脑筋
六种食虫草的暗道机关差不多胜过了诸葛亮。在巴西罗拉玛山上,四周都是悬崖。千万年来大雨冲刷,泥土流失,没有上游的补充。没有泥土,山上的草,多种灭绝了。捕蝇草存活了下来。它长出的叶子里有六个细毛,香甜的液汁吸引苍蝇来吃。苍蝇碰到第一根细毛,圈套机关进入预备状态。20秒内碰到第二根,叶子闪电般合拢,把苍蝇关住,消化。但是到了开花繁殖季节,需要苍蝇传授花粉。它聪明地把花梗离开叶子很远,让苍蝇感到安全。授粉期过了,下方的叶子又开始吃苍蝇了。这可是摄影师等了一年才拍摄下来的珍贵镜头。
学生问:捕蝇草简直就像有脑筋似的。那么它的脑筋长在什么地方呢?
第八单元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植物是人类的食物、衣物、宠物、药物。转基因食品,人类食物的忧患。日本非法渔民捕杀海豚,每年头。生割鱼翅,每年万头。姚明广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已经灭绝的动物,学生们给他们画作了墓碑。
姜太公的兵法是仿生的产物。他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弥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动物也有精神,植物也动脑筋,人类经常仿生。
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有学者对联:“植物动物人物,众生齐世;黑人白人黄人,全球一村。”最近国际上的一部纪录片,片名就叫《万物一体》。解说词的标题是:请善待一切形态的的生命。
为什么要重构小学科学课本?
现行小学科学课本已经十多年没有什么改变了。除了动手做实验的课文之外,我们发现可以用高清电影纪录片,对科学课本进行三种改进:支持、融合、重构。
所谓支持,例如月相变化、花粉、蝌蚪、菌类、矿物、岩石、指南针等等,实现电影与课文一课对一课。几乎可以全部对应。这对学生理解科学现象起到直观、亲临的感知作用,比纯粹的文字和简单的图片有效得多。
所谓融合,就是高清纪录片与课文融合。当年参加编写科学课本的主编和编辑人员,都没有看到的高清纪录片,使这些课文显得简单。例如,三年级的课文《令人惊奇的植物》,书中只有个文字讲食虫草和一张很不清晰的猪笼草图片。而且这是公园观赏猪笼草,没有吃虫子的能力。我们现在收集整理了六种高清食虫草的纪录片。中央电视台也是来找我们索取这些纪录片,拍摄了学生观看食虫草的镜头,放进《电影课之旅》播出了。
所谓重构,就是可以打散原有课文的编排顺序。例如,原有课本,常常出现重复或者接近重复的编排。例如,以关于生命的课文为例:六年级《生物的多样性》、《微小世界》,五年级的《生物与环境》。四年级《我们的身体》、《新生命》、《食物》,三年级《植物》、《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看就知道,这是零碎的编排,整套书的主编可能都没有统筹。我们现有的日新月异的高清电影纪录片,完全有可能重新架构编排出一套生命科学和生命文化的小学课本,很有系统地让学生感知生命。
学习科学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科学学科,帮助学生成长的目标,科学知识处于第三位,科学能力第二位,科学精神第一位。我们的课程形式,由单一的书本课程,逐渐扩大到书本课程、电影课程和行动课程交相辉映的交响课程。
深圳大学城西丽实验小学,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合作,于年成立了全国电影课小学研究实验中心。两年多来,学校的科学老师全员参与,开展了科学课堂、科学社团等多种活动,验证科学电影课对课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形式。产生了很多课程流水记录和实验心得。
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老师、语文老师、体育老师、美术老师、班主任,加上很多学生参与。重构小学校本学材,作为未完成版试用。年年修订。师生合作编书,这也许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编的过程中就已经学习了。直接面对学习资源,学生的兴奋度很高。这一套学材,四像四不像。既是又不是科学课本,既是又不是语文课本,既是又不是生物课本,既是又不是美术课本。它是生命文化课本,是交响课程课本。这或许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方式。
(本文作者是《生命文化(众生篇)》一书的主编张光富、执行主编任涌)
年3月15日第三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gs/9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