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诚信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112/8582557.html作者:飞白
来源:精读(ID:Jingdu)
在很多人印象中,学霸似乎是天生优秀,智商过人,不用怎么学习就能轻松考上名校。
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大多数学霸并非天生优秀。
那篇文章,讲了一个清华学霸考上清华的奋斗史。
看到一半我才发现,原来这个学霸就是曾经的童星叶子。
说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放上剧照,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她。”
图中的小女孩,是岁时的叶子,在《春天后母心》中饰演刘雪华的女儿。
这部剧一经播出,叶子便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而在这之前,7岁就出道的她早已有了几部戏的拍摄经验,之后也不断有作品拍摄和播出。
有了一定知名度,加上几部耳熟能详的作品加持,按理说只要稳定发挥,在演艺圈继续发展问题不大。
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叶子要继续留在娱乐圈时,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演艺圈,回学校学习。
就连学校的老师都觉得叶子奇怪:“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电视台工作。成都七中要你来干吗?”
但叶子说,自己这么做,就是想证明“学校要我是干什么的”。
“我不是只会穿着戏服演绎他人的风花雪月,我可以很专注很拼命地去学习,以骄人的成绩,让学校记住我。”
后来,她真的发狠一般地努力学习,只为考上清华,“到最优秀的一群人中间去”。
高三这一年,她丢掉了校团委副书记、学生电视台台长的头衔,丢掉校内外各种艺术类奖项的光环,把自己锁在了题海里。
上下滑动查看
单靠高考上清华,她的可能性只有0.%,所以她只能抓住获得加分或降分的机会:通过清华自主招生“拔尖计划”(降40分录取),或是被推荐为四川省优秀学生(加0分录取)。
努力了一个月后,优秀学生落榜了。她觉得自己一败涂地,每晚坐在操场上止不住地流泪。
最后,她决定抓住自主招生的机会,再拼一把。
但自主招生的题目偏难,如果没过,高考的日常学习也耽误了。
考虑之后,她还是决定奋力一搏。
高三一整年,叶子没看过一场电影,没下载一首新歌,没打过手机游戏,没吃过火锅。
屏蔽了外界一切干扰声音后,她通过了“拔尖计划”的笔试,整个四川省只有4人通过。
相对于笔试,接下来的面试对她来说简单一些。
努力没白费,她拿到了清华40分的降分。
虽然离清华近了一大步,但挑战还在继续。
由于备考“拔尖计划”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降,让她不得不重燃斗志,奋力追赶。
战斗几个回合,叶子成功以理科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高考结束后,她把自己的备考经历写在《我的高三时代》这篇文章里。
看完她的这篇文章,我才发现:人的努力,竟然可以这么可怕。
虽然学霸们的“型号”各有不同,但最终让他们站到学海之涯制高点的核心因素,都逃不过五个字:
清醒地努力。
这里的清醒,其实就是所谓的“目标明确”。
叶子在红极一时后,面对诱惑和光环,还能做到不迷失而选择踏实学习的首要原因,就在于她有着明确的目标:考上清华。
因此,身处名利场的她,依旧坚守住了本心,通过一段苦行僧式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强大。
靠着一以贯之的清醒和努力,年,25岁的叶子又取得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
许多人看见厉害的人,会心生羡慕,却总也突破不了“努力了也没结果”的魔咒,最后只能用“没天赋”“没背景”来安慰自己。
但事实上,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
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讲公平;
自己不得志就抱怨公司和领导;
下班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
辛苦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
有点小成就就马上要享受几天,犒劳自己……
说白了,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不到拼天赋的程度。
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90后,毕业于普通的二本院校。
毕业之际他跟另外6个人一起在某单位实习,实习结束后,只有他被留了下来。
老员工问他,你是否有什么比别人更强的地方?
他回答:“可能因为只有我准时上班?”
老员工不信,他又说:“那就是邮件格式写得更规范、错字更少,读起来让人更明白。”
这回老员工信了,因为这位老员工平时的工作也需要阅读大量邮件,而书写格式正确、分段清楚、没有错别字、叙事有条理的邮件,寥寥无几。
很多人一直以为自己与别人拼的是才华、是智商、是刻苦奋斗,其实拼的就只是一点点认真、一点点细节、一点点本分。
为什么社会上存在“逆袭者”?
其实,逆袭不是常态。
绝大部分人在一生中,很多时间都是处在松懈的状态,而达不到80%的努力程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有机会逆袭。
每个人生来抓到的牌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无法选择。
但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把手中这副牌打到最好。
图/摄图网
一个人要能够更快地成长,至少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能力,二是意愿。
能力相当者,努力者胜出;甚至,能力弱者,知不足,反而笨鸟先飞。
想要通过努力胜出,必须走出两个常见的误区:
努力不是简单的重复
很多人都听过《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的观点: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想要成功,大量重复练习必不可少。
但这里的万小时,绝不是简单的重复。
首先,总是从事低层次的重复,永远也不会出结果。
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也上不去;不断重复做熟悉的、舒适区内的工作,水平也难以提升。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不是5年的工作经验,你只是年的工作经验用了5年。”
其次,万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
如果你做了一堆题,相互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时间花得不少,成绩也没提上去。
这就是因为,这样的努力没有积累效应。
因此,正确的努力是,在练习结束后学会总结经验,带着这样的经验进行下一次的练习,从而实现跨越式的提升。
2不必过分追求短时间内做尽可能多的事
很多人觉得,在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才是高效。
但其实,分清楚真正重要的事,并把它做到极致,比按部就班地完成更多的任务,效果往往要好得多。
因为一件事的成败,有时跟你做了多少事,没有很直接的关联,而是跟一些“关键”有关。
比如,你的各科成绩都不错,只有数学拖了后腿,这时候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高考成绩,就不必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尽可能多学科的练习题,而是把更多时间花在专攻数学上。
一旦数学成绩提上去,整体成绩就上去了。
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结果。
因为收获是综合因素的结果,不是靠“努力”这一单一因素达成的,还有心态、运气、天赋等因素。
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这所有因素中,占比最大的,还是“努力”。
即便是学霸,也必须遵循“努力者出众,不努力者出局”的规律。
所以,想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请学会清醒地努力。
作者简介:飞白,精读主创,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gs/9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