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屎壳郎 > 屎壳郎的习性 > 纪念马季艺术研究丨马季相声艺术的地域
当前位置: 屎壳郎 > 屎壳郎的习性 > 纪念马季艺术研究丨马季相声艺术的地域
编者按:
12月20日,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先生去世十周年,马季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相声大师,是相声事业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中国极其艰难的岁月中,马季用相声巧妙地为中国人带来了欢笑,直到今天《友谊颂》《五官争功》等经典段子,仍为人们时时提及与表演,马季先生是相声界承前启后开创相声新风的大师,今天的相声工作者应从马季的创作与相声中体会相声在不同年代的与时俱进。
今天我们刊登一篇艺术研究,是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艳玲与宝坻前政协副主席张伯苓合写的,供大家参考。
马季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相声大师,是相声事业里程碑式的人物。马季相声鲜明的艺术特点,又无不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即马季先生置身其中的天津曲艺之乡的地域色彩、淳朴的家风以及家乡方言的熏陶,既促成了其个人独具特色的相声风格,也使得相声艺术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年岁首,央视与宝坻共同制作《宝坻春歌》春节联欢晚会,大年除夕播出。马季先生借助央视荧屏给家乡拜年,并现场即兴说了段相声。
马季先生演出间隙,抽出时间参观京津新城,为家乡的发展变化高兴。
年9月27日,宝坻区举办庆祝建国55周年文艺演出暨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第一届擂主总决赛,马季先生带着弟子刘伟,回乡助兴演出。
马季(--),宝坻区黄庄镇黄庄村人,原名马树槐,中国著名相声大师。他是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马季先后与郭启儒、姜昆、唐杰忠、赵炎、刘伟等演员和说相声余段。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笑星”;年曾获全国职工业余汇演一等奖,第一届“金唱片奖”;年,荣获中国曲艺界最高奖项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人民曲艺家”称号。
马季培养的弟子有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黄宏等19人,他一生创作了多段相声,前无古人。
马季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相声大师,是相声事业里程碑式的人物。马季相声鲜明的艺术特点,又无不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即马季先生置身其中的天津曲艺之乡的地域色彩、淳朴的家风以及家乡方言的熏陶,既促成了其个人独具特色的相声风格,也使得相声艺术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相声这一传统的说唱形式,在我们中国老百姓心里,在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大框架中,有着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马季先生作为享誉海内外的相声大师,是相声事业里程碑式的人物。马季相声鲜明的艺术特点,又无不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即马季先生置身其中的天津曲艺之乡地域色彩、淳朴的家风以及家乡方言的熏陶,既促成了其个人独具特色的相声风格,也使得相声艺术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一、天津曲艺之乡的地域文化熏陶
一提起相声,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天津。天津是闻名全国的曲艺之乡和曲艺发源地。其中,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东大鼓、京韵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曲艺形式在天津形成;而京剧、河北梆子、相声、评剧、评书、单弦、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则是在天津兴盛和发展的。
相声更是天津曲艺的重要代表。相声这门传统艺术是来自民间,经由撂地、茶楼、小剧场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清朝道光年间,北京天桥诞生了相声的开山鼻祖“穷不怕”(原名朱绍文);至光绪年间,北京市面萧条,艺人难以生存,相继来到天津。从流派上来看,分为津派相声和京派相声两大流派,津派相声的特点是以说为主,因为相声虽起源于北京,但作为码头城市的天津,却是培育相声成长发祥的一块沃土。有人说“天津是相声窝子”,这“窝子”一说可谓含义丰富。天津有一所北方戏曲学校,是全国唯一培养曲艺艺人的专科学校。天津更具有不少相声世家,如马三立和马志明、杨少华和杨义、尹寿山和尹向臣等等。闻名全国的相声大师,更是有90%以上生自天津。从天津“窝”里飞出去落到北京的也有很多,如马季、冯巩、刘伟等等。
马季先生祖籍宝坻黄庄,地处大洼深处的村庄,三千多口人的村庄,人均土地面积达五六亩,且地力肥沃,土丰水美,历史上就是皇家屯粮的村庄。原名叫皇庄,后改为黄庄,这个村子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电影导演张客、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金宝环、美术史评论家王振德、军旅作家刘秉荣等,都出自黄庄村。这个村子水乡特色尤为突出,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勤劳善良聪明。马季先生祖籍于此,他的作品无不打上深深的乡情的烙印。马季热爱生活,他的作品大部分是农村题材,凡是大家熟记不忘的不是在老乡的炕头上,就是蹲在地摊上创作出来的。马季曾说过,“社会上流传,姜昆是知识型演员,侯耀文是小品型演员,我是农民型演员,我觉得对我的评价是正确的。我的相声大部分是农村题材,这与我的出身有关。我出身农村,自己虽然回家乡的次数不多,但父母经常讲家乡的事情,乡情民俗耳濡目染,使得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写农民,成了他相声艺术的一个鲜明特点。
由于他出身农村,离不开农民,一生创作的作品,带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在全国自建多个深入体验生活的基层点,最长的一次到山东农村深入生活达八个月之多,写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为原型的《画像》和以大鱼岛海上三八女子船为原型的《海燕》,受到毛主席当面表扬,称赞马季还是下去的好!马季虽不懂得农业技术,却编演了宣传防治地瓜黑斑病的相声《黑斑病》。与此同时,他们在那里共演出了场,观众多达十几万人,走遍了那里的山区、平原、渔村。走到哪里,演到哪里,不分地点,不讲场合,把相声送到农村的千家万户。
马季曾经一语中的地表示,现在相声界没有好作品,是因为相声演员没有深入基层。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创作来源要求接地气,不亲自走入田间地头,不亲自体察民间疾苦,只是在房中奋笔疾书,又怎能创作出反映民心民情的好作品呢?在艺术创作上,马季先生鼓励相声工作者到民间去,到田间地头去,反映真实的民间情况。马季先生曾说过:“坐在屋里瞎编的作品,谁也不爱看”,马季要求弟子们要将精力下沉到相声本身创作中,下沉民间,与老百姓心连心,手牵手,才能真正地继承与发扬以“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为主要特点的马派相声。
二、家风的熏陶
马姓家族在黄庄村是大户,过去村里的大石街、小石街都有姓马的,上世纪三十年代闹饥荒、发大水、败兵跑反等,村子里的好多人都走了,大部分闯关东到了东北。马季家随父母逃到天津,后到北京求生。马家有个标记,不管你走到哪儿,只要门口贴着“扶风春境”,都是姓马的。马家还有两句话,“扶风衍派,春日载阳”,扶风是马家的根(马家是从陕西扶风县搬来的,到马季这辈是马家23代孙),马家一代一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旺,春日载阳,蒸蒸日上。马家人走到哪都遵循马家的家风——“扶风春境”,淳朴、善良、向上。在黄庄村马家人都非常本分,从黄庄村出去的人,不论经商还是干其他的,都有不错的口碑。
马季的先辈们,一直遵循马家家风,更可称得上孝道之风。马季奶奶做婆婆有“谱儿”,当时她眼睛看不见,整天坐在炕上,她就听着这个表打点,这个表一打12点,那必须把饭端上来,还专门给老人做了个小炕桌,母亲就是这样伺候奶奶。有时母亲忙不过来,快中午12点了,饭还没做完,就把表拨拨,怕奶奶着急,等饭做熟了,再让表打点,母亲就是这样孝敬婆婆。母亲对她的母亲也是这样,她在她的娘家香河孝顺是出了名的,那时候,条件困难,可一个月准弄二斤槽子糕给她的母亲。那时候哪有公路呀!香河离北京多远啊!但是,她无论想什么办法,也要把二斤槽子糕给她的母亲。
马季先生完全继承了马季家风,想当初刚谈恋爱时,马季先生每月工资98元钱,这在当时就算高工资了,他才三十岁。他对于波老师说:“这98元,得给我妈每月50元,剩下的48元留咱俩过日子。”还没有结婚就把孝敬母亲摆在头位,这一点于波老师就很敬佩他。他上干校,这48元,给马东全托,连吃23元,还剩25元,这25元还要交伙食费,自己还要抽烟,自己的钱都不够,但老人家的钱一分不能少,他就是这样,绝对是个大孝子。孝道、善良、正直,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之后形成了家国情怀的一种大孝,所以他的作品一直体现时代的要求,强调即实性,要求弟子们表演的作品要自给自足,一遍拆洗一遍新,不厌其烦地修改,把包袱线作为相声的生命线,相声不可乐那算什么?可见马季先生的每个作品,都充满着对人民,对国家的一种大爱,特别注重最基层的小人物,作品散发着浓浓的正能量,被业内人士称为歌颂型相声的领军人物。
翻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几乎每个阶段都有马季先生的作品。建国初期,创作出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变化的作品《找舅舅》,反映我国乒乓球队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的《3:0》。文革当中他被打倒了,住进了牛棚,执着于相声艺术,仍然创作出反映青藏公路建设和我国援助非洲坦赞铁路建设的《高原彩虹》和《友谊颂》等等。恰如一位网友所言:“人是生活在时代里的,他用自己的天才和勤奋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优秀相声作品,为相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欢乐,我觉得,哪怕只是因为这些,我们就该像对所有优秀的艺术家一样,对马季先生心怀感激。”
三、家乡方言的熏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方言而讲,它的产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天津话有别于北京话,河北话有别于河南话,北方话有别于南方话,就是同在一个区域,一河之隔,河东与河西的语言也存在着差异。相声作品中的内容,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果再配上此地方言,就会出现锦上添花、岂不妙哉的效果,更能吊起观众的胃口,必然增强相声作品的感染力、凝聚力。对此,马季先生曾经说过,“相声是语言的艺术,相声语言是相声艺术作品的符号和眼睛。你语言精彩,往里面加什么都行,语言不精彩,拿别的东西去撑,这不是相声。”
而最能体现天津方言特点的是声调:四个声调中阴平声的调值低降,齿音字较多。天津话与普通话都有四个声调,但在调值(每个声调的实际读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特别表现在阴平(一声)声调上,二者差别很大。普通话的阴平读音呈现出高而平的调值,是四声中最高的声调,读高平调;而天津话的阴平读音呈现出低而略带下降的调值,音程短促,是四声中最低的声调。马季先生的作品语言,很多时候便带有浓厚的宝坻味,宝坻话比天津话更有鲜明的特点,冀东唐山这块儿说话,都有浓郁的宝坻音儿,更有农村的土性味儿,这种表达形式与其作品内容相得益彰。
马季先生的创作题材,往往吸收着家乡的生活要素,如《英雄小八路》、《宇宙牌香烟》等,里边涉及到的农村情节,大都是他听了父母讲述家乡故事,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成了他创作相声题材的生活积累,配上家乡话去表述,如虎添翼,观众听了笑声不断,特别是《宇宙牌香烟》,春晚亮相,风靡全国,至今还能耳熟能详,那地地道道的宝坻话,更是让人记忆犹新,开怀大笑。
《宇宙牌香烟》是单口相声,马季先生拿出了他特有的幽默,在春晚舞台上,穿插走动,和现场的观众零距离互动,整个作品都用的是宝坻话。宝坻话有个特点,就是比普通话低一个音拍或两三个音拍,如普通话“娘”字读二声,宝坻话就读一声,如“豆子”的“豆”,普通话读四声,宝坻话就读一声。马季先生在作品里把家乡话用得恰到好处。如开场就说“这是春节联欢晚会呀!我们是宇宙牌香烟厂的,想提供点赞助产品,哪位抽烟,哪位抽呀!哪位抽呀!我们的产品也跨全国先进行列,我们是小厂志气大,金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再说到产品销售情况时,他把宝坻话用得更是惟妙惟肖,“我们的产品如今已远销美国、日本、英国、苏联、印度、瑞典、丹麦、缅甸、尼泊尔、芬兰、匈牙利、保加利亚、荷兰、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凡是地球上有的我们全卖,买不买是另个问题儿。那咋保证我们的销售量呢,我们就是经常换牌子,三天两头的换,原来我们生产的叫蜣螂虫牌,虽然牌子不够响亮,可乡土气息很浓,后来一翻字典才知道,蜣螂虫就是屎壳郎呀!”屎壳郎是家乡宝坻对昆虫的一个俗称,太熟悉了。《宇宙牌香烟》除题材里用了好多家乡要素,重要的是这种单口相声的形式更符合家乡宝坻话特点,整个作品带着雷鸣般的掌声结束,成为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也为小品艺术开了先河。
当然,马季对于相声的贡献远远不是创作演出了几段好作品这么简单,作为一个相声创作者,他时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调整相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并对相声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姜昆所言,“相声不需要釜底抽薪式的傲慢和偏见,它需要的是对相声本质的悉心体认和仔细钻研,这当然也包括对相声革新时代的重新审视和认真研究。”马季相声艺术的“承上”是指沿袭了传统相声优秀的创作手法与叙事方式,“说学逗唱”四门功课表现得淋漓尽致,“诙谐幽默”的应有之义被他表达得完美无缺,极富有传统文化精髓又具有时代气息;“启下”则是开创了“歌颂型”相声这一独特的审美形式,增加了“演”的成分,既丰富了相声表达范式,也为今后马派相声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
这里,我援引姜昆在今年3月28日“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以及对马季的评价,想必是最有说服力并掷地有声的:马季是一个正处在传统相声与所谓“新相声”中间过渡带上的人,而且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他幼时流连于老北京相声的“圣地”启明茶社,受的全是传统相声的熏陶和影响;后来进入广播说唱团跟随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等诸位老师学艺,老师们都是传统相声的顶尖大师,传授给他的也必然是传统相声的技巧和作品。可以说,马季是在传统相声的精华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才。同时,马季后来又成为所谓“新相声”的代表人物。从年代到年代,他不断地创作、演出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新作品,并且通过教授徒弟、学生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新相声”的发展和演变。
值得欣喜的是,相声在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相声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制度化与保证。年北京电影学院首设相声班,隶属于表演学院,虽对于需求庞大的相声表演群体还远远不够,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兆头。
综上所述,马季先生作为老一辈相声名家,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承上启下的相声艺术家。天津曲艺之乡的地域色彩、淳朴的家风以及家乡方言的熏陶,极大地影响和造就了马季相声艺术的独特魅力。马季从艺50年来,获得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曲艺界把“牡丹奖”终身荣誉成就奖颁给了他,这是当之无愧的。他生前是相声界的一面旗帜,他的身后,给中国相声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独特宝藏,是中国传统曲艺文化永远的丰碑。如今他已故去十年,可他一直没有离开我们,他的音容笑貌在广播电视里仍播放不衰,因为人们需要他的笑声!
(作者:王艳玲、张伯苓)
编辑:陈维平
长按下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gs/4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