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底蕴?我们如何通过中轴线了解北京这座都城?9月26日下午,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承办的“书香青春阅见未来”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走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沙河校区。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跟着文化名家读地理”,有着“北京城痴”之称的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授朱祖希,带来了《北京城与中轴线》主题讲座,让学生们更加理解并学会如何去爱这座城。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授朱祖希。新京报记者李木易摄朱组希以“中山装”打比方讲解北京中轴线9月26日14时许,当一头银发的朱祖希走进报告厅,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69年前,17岁的朱祖希只身来到北京,被正阳门的宏伟深深震撼。如今他已86岁,因一生研究一座城,被称为“北京城痴”。朱祖希师从历史地理学巨擘侯仁之先生,几十年来,朱祖希用足迹丈量着北京城的每一寸土地。今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北京中轴线”成为北京第8处世界遗产、中国第59处世界遗产。朱祖希曾说:“北京城是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怎么去研究她都不为过,怎么去爱她都不为过”。当天,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他全程站立脱稿演讲,通过一个个或有趣或深刻的历史故事,将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掰开了揉碎了”讲解透彻。讲座中,朱祖希反复提起自己的恩师侯仁之先生,并将自己的著作《北京城》签名送给学生代表,提醒学生们可以先从“后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起,了解自己对这位恩师的情谊。朱祖希用中山装打比方讲解中轴线的对称之美。新京报记者李木易摄从浙江来京求学的往事讲起,朱祖希回忆了自己如何来到北京、了解北京的经历。“知之愈深,爱之愈切。”他向同学们分享了北京城的地图和城市图景,并深入介绍了北京城的由来和特色。为什么“东便门儿”可以发“儿”字音,而正阳门不发?朱祖希介绍了一个有趣的知识点,他介绍,因为后者作为古代都城正门(国门),不能带“儿化音”。“自己家可以说,‘我出趟门儿’。但是正阳门不能叫‘门儿’。”讲到这里,这名来自浙江的老先生透着一口京腔。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北京城的中轴线,他用一件对称的中山装作比喻:领口是太和殿,衣领是紫禁城,每一粒纽扣都是一个城门,左右上下对称的衣兜是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他据此讲述了中国人讲究对称的传统文化。东单、东四的名字怎么来的?他讲了一个老上海逛北京说“我在东边‘四十二条’”的诙谐故事,带出了“东四十条”的由来;大学生citywalk可以逛哪些胡同?他推荐了“百花深处胡同”,又顺带讲解了时刻亮胡同其实源自“屎壳郎胡同”,告诉大家北京那些雅俗共存的胡同名称。“一座城市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文化保护?”“我想做关于城市的文创产品,您有哪些建议?”对于学生们的问题,他一一作答。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右)为朱祖希颁发读书活动主讲专家纪念证书。新京报记者李木易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承载着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文化瑰宝再次得到了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gs/1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