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ullness——至每一个通往梦想道路上的职场人!
找方法要善于观察与发现
一个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与发现的人,就更容易找到别人无法找到的方法,自然也就更容易取得别人无法取得的成功。
年8月的一天,四川省汶川县白岩村的农村青年姚岩松在田里劳动之余坐在地上休息,意外发现脚下有一只“屎壳郎”正推动着一团比它自身重几十倍的泥土向前爬行。这一现象引起了细心的姚岩松的兴趣,他蹲在地上仔细观察了很久,似乎从中领悟到了些什么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他在山坡上找到一只“屎壳郎”,用白线拴了一小块泥土在这只“屎壳郎”的身上,让它拉着走。奇怪的是,这块泥土比昨天的那块要轻,而这个“屎壳郎”却怎么也拉不动。姚岩松接着又找了好几只更强壮的“屎壳郎”来做同样的试验,情况都一样。由此,姚岩松悟出一个道理:拉比推要更费劲,能够推得动的东西可能会拉不动。
姚岩松曾开过几年拖拉机。他早就为在电影上所看到的那些各种各样的耕作机无法在又小又窄、又高又陡的家乡山地上行驶而深感遗憾。这时,他联想到,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推土的功能,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机身动力的前面,而把拖拉机的动力放在后面呢?
他很快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他把从山上采摘来的茅花秆一节一节地切断,用茅花秆和小铁丝制作出了一台耕作机模型。3个月过后,姚岩松耗费数千元制作的耕作机开进了田里,但它却不听使唤。姚岩松为此苦思冥想,寝食不安。
有一天,他在岷江河畔被一台推土机所吸引,他看出推土机主由于机下有履带,因此稳定性强、附着性好。这时他又联想到,耕作机能否也像推土机一样装上履带呢?
几个月过后,姚岩松的第一台“履带式耕作机”终于问世,但这还不是最后的成功。又经过上百次的试验、改进,直到年2月,他才成功地拿出了第十台“屎壳郎耕作机”的样机。为此,他耗去了全部积蓄,并负债数万元。令他欣喜的是,他的成果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20多位专家的肯定,一致认为这种“犁耕工作部件前置、单履带行走的微型耕作机”,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耕作机械传统的结构方式,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新颖性,属于国内首创。
姚岩松由“屎壳郎”推土块的力量比拉土块的力量大,联想到可以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机身动力的前面,这是因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推比拉的力量更大”这一点上。他由履带式的推土机,联想到可以将耕作机也设计为履带式,这又是因为他想到了二者的相似之处还在于工作过程中“需要稳定性强、附着性好”这一点上。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姚岩松以上联想所具有的特点。
所以我们说,一个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与发现的人往往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一个善于在工作中观察与发现并努力找方法的员工,往往就是最优秀的员工。
我想跟你分享喜乐,陪你成长,也希望你能见证我的成长。
专注于职场研究,用故事述说职场人生(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gs/10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