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屎壳郎 > 屎壳郎的形状 > 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下丨穆涛mi
当前位置: 屎壳郎 > 屎壳郎的形状 > 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下丨穆涛mi
穆涛,年出生,现居西安。已出版散文集《先前的风气》《看左手》等五部,文学批评集《肉眼看文坛》《散文观察》《平凹之路》三部,以及译著《名誉扫地:美国在越南柬埔寨的失败》。
ZHONGSHAN
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下)
穆涛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背后
我们中国的汉字,都是有出处的,每个字都有来头,有本来之义。字是有生命的,一个字造出来之后,跟人一样,会不断地生长。汉字的“身子骨”不长了,但长内存,长涵意。英语的单词可以长“身子骨”,在前边或者后边添加字母。汉字不能增笔划,并且为了书写的便捷,还减笔划,由“繁体”而“简体”。汉字的数量是庞大的,也属于芸芸众生。甲骨文约四千个左右,这还只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数量,挖是挖出来了,但其中有不少字,尚未破解出涵意。东汉的字典《说文解字》收录九千多个汉字,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录五万四千多个,这些字中,绝大部分不再使用了,不再使用的冷僻字,就像户口本上的亡人,寿终正寝了。今天仍在使用着的,是热字,是生命里超顽强的,输入“国际编码程序”的汉字,约两万一千个,这是为了和国际接轨,电脑可以直接打印生成。而日常生活里常用到的汉字,也就四千个上下吧。
中国的历史长,日子过久了,人心就丰富多元,乃至复杂芜陈,用来表意的汉字自然会多姿多态,一个字,能引申出多层涵意,多的,有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每个汉字,都是一位高深厚道的长者,朴素安详的后面,一肚子的历史烟云。
春字甲骨文写法有多种,通用的是
,左右结构,左边的上部是“木”,下部是“日”,右边是“屯”。到篆书时有了变化,写成
,上下结构,顶部由木变成了草,底部是“日”,中间是“屯”,屯不仅从音,还会意,是小草发芽萌生时那种卷曲可爱的萌态。春的本意是草木发生,日在下,是温阳乍暖时候。
夏字甲骨文,
,烈日当空,一个人在下边跪着。形态写真,这个时令酷暑熬煎,又值农忙,腿和腰都是弯的。夏字用做季节,涵意一是“大”,“万物至此皆长大”,再是“假”,“非真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是假道,是借路,以使万物生长。夏季是过程,这个季节中的万物处于生长期,尚没有结果。
秋字甲骨文非常有趣,是一只蟋蟀在灶台旁鸣叫,
,顶部是双须,中间是头、身子、羽翼、长足,底部是灶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这个字在提醒人们,天气转凉,户外的蟋蟀来到灶台旁取暖。秋有两层本意,差不多是相对立的,一层是收获,是喜悦。一层是“揫”,收敛、揫敛,意在收获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岁既顺成,时方揫敛”,“气之揫敛而有质者为阴”。后世刑罚中的“秋后问斩”,也是源取于此。
冬字甲骨文写法简练,
,看着像今天的耳机,实际是一根绳子,古人结绳记事,在绳子的两端各打一个结,寓意一年的终结。冬即终,“冬,四时尽也”,“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这四个字的最闪亮之处,是古代的先贤把对天地人的认知浓缩于具体的写法之中。《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辞典,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书于战国年代。“尔”通“迩”,“雅”为标准,书名之意是“走近标准”,《尔雅·释天》中,给春夏秋冬做了三种定义;一种说时候,一种说气候,一种说物候。
说时候:“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四季均尊称为天,春天,“万物苍苍然生”;夏天,“言气皓旴”,“旴”古字同“旭”,烈日当头照的意思;秋天的“旻”,本意是烧龟壳依纹路占卜。“旻”也通“愍”,取意悲悯,“旻犹愍也,愍万物雕落”;冬天称上天,“言时无事,在上临下而已”。
说气候:“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春,青阳开动;夏,朱明盛长,遍及万物;秋,气白而收藏;冬,气黑而清英。“青红皂白”这个成语,即据此而来。
说物候:“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春季称“发生”,“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西安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饭店,名字就叫“春发生”。夏季称“长嬴”,“嬴”同“盈”,万物充沛生长,“长嬴开序,炎上为德”。秋季为“收成”,冬季称为“安宁”。
春夏秋冬是一年的时序,与天地一起,同为世间最基本的制度,古称“六度”。汉代《淮南子·时则训》这么注解六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这是准绳、规矩、权衡三词的出处,天地为准绳,冬夏为权衡,春秋为规矩。
我所知道的春夏秋冬四个字的涵意,大致就这些。
春天是怎么落下帷幕的
农历三月,“毕春气”,春天即将“毕业”。
春天是怎么结束的?先要从风说起。“八面威风”这个词,本意指天有“八风”,一年之中八个环节的季候风,每隔四十五天转换一种风向。立春,“条风至”(东北风);春分,“明庶风至”(东风);立夏,“清明风至”(东南风);夏至,“景风至”(南风);立秋,“凉风至”(东南风);秋分,“阊阖风至”(西风);立冬,“不周风至”(西北风);冬至,“广莫风至”(北风)——据《淮南子·天文训》。这里边的“至”字,不是来到的意思,与夏至冬至一样,是极至。
《史记·律书》这么记载“八风”:“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吹万物”。“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凉风居西南维,主地。地者,沉夺万物气也”。“阊阖风居西方。阊者倡也,阖者藏也,言阳气道万物,阖黄泉也”。“不周风居西北维,主杀生”。“广莫风居北方。广莫者,言阳气在下,阴莫阳广大也,故曰广莫”。其中的“维”字,指两个方向的汇合处。
天的风向变了,地上的一切会跟着变化。
农历三月有两个节气,清明和谷雨。清明是二十四节气里唯一以风命名的,清明风是东南风,由东南吹向西北,经清明、谷雨、到立夏,吹拂大地四十五天。
天有风气,地有物候。清明和谷雨这三十天,各有三种“物候”,每隔五天一候,共六候。厨师炒菜看“火候”,医生瞅病看“症候”,老百姓过日子复杂,基本是个系统工程,不仅看“时候”,还要看“气候”和“物候”。古代的老百姓没有日历,没有钟表,也没有天气预报,一切都要留心观察。看天吃饭,作息时间表写在天和地上。
清明的三种“物候”:初候“桐始华”,桐树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鹌鹑科,田野里鴽鸟增多。三候“虹始见”,空中出现彩虹,虹是“阴阳交会之气”。
谷雨的三种“物候”,初候“萍始生”,水面见浮萍,“萍,阳物,静以承阳”。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长大了,浅飞低翔。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鸟在桑树间,寓意蚕妇勤行,“女功兴而戴胜鸣”。
农历三月是季春之月,万物由萌芽期进入生长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勾曲的芽)毕出,萌者尽达”。春天在这样的氛围里慢慢落下帷幕。
古代先贤做出这么细致的观察,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而是国家管理的目的。“顺天而治”,指的是顺天时而治。
《礼记·月令》对农历三月的政府行为有具体的规定,“月令”,是老天爷在每个月发布的命令,归纳一下,大致有八个要点:
1.“是月也,不可以内”。“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这个月不允许征税。正值青黄不接时候,开仓放粮,赈济贫困。
2.“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古代选聘国家的人才,放在三月进行。
3.农官和河湖官员全国大巡行,“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
4.动物繁殖季节,禁止滥捕,严禁捕猎用具出城门。“田猎罝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罝罘、罗网、毕,捕猎兽鸟的网。翳,猎人用的掩体帐篷。餧同喂。
5.“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这个月,不鼓励女子乔装打扮出行,“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王后、妃子带头率行。这个月减少家妇活,以劝蚕事。
6.“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漆、毋或不良。”这个月进行生产用品全国质量大督查。
7.“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累牛腾马是雄性,牝是雌性。在这个月,牛马交配是重要的工作之一。
8.“九门磔攘,以毕春气”。磔,肢解用做牺牲的动物。这个月,择吉日,在都城九门分别杀牲,攘除凶邪,以阻止春夏交接阴阳交合时节的不正之气。
农历三月,《礼记》警告政府不要乱作为:“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枝叶不振),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蚤(早)降,兵革并起。”
冬至这一天
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认识里,一年开头的第一天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冬至。
这一天阳气由地心开始上升,又称一阳。
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
冬至一阳初动,鼎炉光满窗帷。五行造化太幽微,颠倒难穷妙理。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阴冰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
古人的这些诗词句子含着对冬至,以及天道人事的认知。冬至过后,小寒与大寒之间是二阳,三阳专指立春这一天,三阳开泰,指的是从12月22日(前后)到2月4日(前后),阳气上升运行四十五天浮出地表,润泽万物生长,普降吉瑞。中国古人对一年里首日的定位,和西方的“元旦”相差约十天。这和东西方地理位置的差异有关,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确切地讲是渭河流域,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得到的结果。是不是比西方更科学不敢讲,但这种认识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之前,古中国地大物博,使用过六种历法,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六历”最大的区别是“岁首正月”设置的不同,其中仅有“夏历”的正月与今天一致。“黄帝历”“周历”“鲁历”均是以“冬至”所在的月为“正月”,即今天农历的十一月。“殷历”的正月是今天农历的十二月,即“腊月”。秦朝大一统后,施行“颛顼历”,“岁首正月”为“冬至”前的一个月,即今天农历十月,也不叫正月,称“端月”。《史记》和《汉书》中,凡是涉及纪年,均以“十月”开始即是这个原因。
中国皇帝以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年),汉武帝刘彻执政第37个年头,改革历法,废《颛顼历》,颁行《太初历》,后世的多部历法,均以此为基础而成。《太初历》既守天体运行规律,同时兼顾农业生产的“物候”、动物的生育生长、植物的荣枯,以及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因而中国的历法也称“农历”。如正月有“立春”“雨水”两个节气,“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草木萌动”等,二月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物候”是“桃始华,玄鸟至(燕子),仓庚鸣(黄鹂),雷乃发声,始电”等,三月有“清明”“谷雨”两个节气,“物候”是“桐始华,萍始生,虹始见,戴胜降于桑”等。六月有“小暑”“大暑”两个节气,“物候”是“温风始至,腐草为萤,土润溽暑,鹰乃学习,大雨时行”等。七月有“立秋”“处暑”两个节气,“物候”是“凉风至,鹰乃祭鸟,白露降,寒蝉鸣,禾乃登”等。十月有“立冬”“小雪”两个节气,“物候”是“水始冰,虹藏不见,地始冻,天气上腾地气下降,雉入大水为蜃”等。十一月有“大雪”“小雪”两个节气,“物候”是“蚯蚓结,虎始交,麋角解(脱落),水泉动”等。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天象与天道,起于对天地的敬畏,老百姓的口头禅是“谢天谢地”。同时也还含着制约皇权的禅机,以“伤天害理”的理念限制皇帝的言行,这是中国早期的“民主特色”。“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聚会)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告诫)也。”(《淮南子·天文训》)“人主(皇帝)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苛政)则多飘风(风灾及雾霾),枉法令则多虫螟(蝗灾),杀不辜则国赤地(大旱),令不收则多淫雨(水灾)。”
中国古代历法的底线是“应天时,受地利”,没有“战天斗地,其乐无穷”,“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么硬气的意识,还有对“人定胜天”那句老话的解读,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意思,而是人心和顺,百姓康定是天大的事情,这也是早期的中国民主思维,以民为本,以民比天。
全文首发于《钟山》年第2期。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点击蓝色字体获取更多精彩
小说的模型丨王安忆·钟山记忆
钟山记忆丨王剑冰:《圣洁》
钟山记忆丨阎晶明:《抖落思想的尘埃——〈野草〉本事考之二》
钟山记忆
鲍尔吉?原野:《塞上曲》
钟山记忆丨梁鸿鹰:《我与母亲的十二年》
钟山记忆丨张江:《思想家肖像两则》
钟山记忆丨叶兆言:《民国肇生》
钟山记忆丨你的野生主子已上线——周晓枫:《野猫记》
钟山记忆
林森《乡野之神》
钟山记忆
万里江山一杯酒(丁帆)
点击识别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dl/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