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壳郎

开团史上最爆笑ldquo昆虫记rd


我是热爱绘本的LUCY

每年都会研读很多绘本读物

作为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为孩子选好书、读好书

是我的责任

爱绘本爱生活更爱你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它真实、复杂而多样,是人类任何文化无法模拟的。大自然可以丰富孩子的感受力,激发学习力,让五官更发达,专注力也更好。

乡下鸟鸣虫叫、鱼儿戏水的夏天,在我们的儿时记忆里并不鲜见。可是现在都市里的孩子,对于大自然不光是没有接触的机会,更是“无感”的状态。甚至很多孩子患上“大自然缺失症”——患上了洁癖,甚至觉得泥土沾在脚上很脏,见到各种昆虫除了害怕就是觉得丑陋、恐怖,只喜欢盯着手机电视,感受力变得迟钝……

让孩子主动亲近大自然、爱上科普、爱上阅读,其实没那么难,只要一套跟孩子性格、年龄恰好对频的书。比如今天推荐的这套——《酷虫学校科普漫画系列》。

在这套书里,互为天敌的昆虫变成了同学朋友,在现实生活中冰冷无趣的虫子变成了可爱又有点无赖的、有个性的酷虫。

它像冒险故事一样精彩,像爆笑漫画一样有趣,更重要的是,它竟然是一套科普书!在讲述不同种类昆虫在“酷虫学校”求学期间的爆笑故事的同时,还介绍了形形色色昆虫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天敌关系等科普知识。

更更重要的是:它是中文作者完成的,语境更适合咱们中国孩子。

让孩子爱上科普,第一条定律就是

选一本既严谨又有趣,

与孩子性格、年龄、性别

恰好对频的书

闺蜜跟我分享了一个她和小铭……和两只“蝴蝶”的故事(糗事)。

某天,闺蜜带儿子去郊外放风,儿子盯着一只停在小花上休息的“蝴蝶”,大呼妈妈来看。两人趴在“蝴蝶”一米开外处,然后开始谈论:“妈妈,你说它是蝴蝶还是蛾子?”

蝴蝶

闺蜜说,这花纹看着是蝴蝶吧~

没成想,小铭给了她一记白眼,淡淡地说:“一般啊,腹部纤细,触角是棍棒状的是蝴蝶。蛾子腹部粗壮,触角是羽毛状或是线状的。它应该是蛾子。”

蛾子

闺蜜说,她就跟听天书一样没敢接招,小铭又敦敦教诲:“蝴蝶和蛾子都是鳞翅目昆虫,因为它们的翅膀上都布满了鳞片……”小铭吧啦吧啦说个不停,俨然一个昆虫学家。

闺蜜问小铭,他的昆虫知识都是从哪里学来的——多数是《酷虫学校》里看的,少部分是从电视里看的。

翻开这本书,果然很有童趣,故事很搞怪,情节很幽默,知识很严谨。

更重要的是模拟了孩子们熟悉而喜欢的校园生活,什么蝗虫校长、彩臂金龟老师、班长狼蛛等,容易让孩子一下子进入情境,记住并喜欢上书中各种虫子的习性、外观和特长。

坦率地讲,当下科普类书籍虽然种类很多,但真正优秀的并不多,尤其是原创科普书。

“十万个为什么”系列品质不错,但版本太多,挑选起来有难度,而且总感觉有点追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图书打着科普书的幌子,充满教化意味,讲着不符合常识的错误,选择时也要小心。

因此,选科普书时,父母们最好选择权威部门推荐的、有知名院士或专家把关的书籍,出版社也尽量选专业的科普或童书出版社。

比如《酷虫学校》,这是连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专家——刘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岩,还有著名的央视主持人——金龟子都在推荐的科普漫画书。

它的昆虫知识严谨而有趣,与孩子性格、年龄、性别都恰好对频,让不爱阅读的小铭们都成了侃侃而谈的百家讲坛的专家的同时,屡获大奖。

经典科普书,自带光芒

我发现,好的科普书,一般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符合科学事实,传递的是“真知识”,不流于经验之谈,更不会为了吸人眼球而胡编乱造。

二是站在儿童本位,尊重孩子的认知特点,内容好玩不晦涩,并从孩子喜欢的事物出发,注重形式上的趣味性。

《酷虫学校》就具备了这两个特点,以昆虫为题材,因为虫子是所有孩子看见都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dl/79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