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你没有Wi-Fi的三天两夜,你会选择怎样去度过?
刚刚过去的一周,在“开能杯”第四届中国环保沙漠挑战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勇士在腾格里沙漠度过了没有Wi-Fi的三天两夜,他们徒步走完70公里,践行环保理念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
我就是其中的1/。
关于沙漠,我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小情结的。小时候,读到王维《使至塞上》里的“大漠孤烟直”时,便憧憬着有一天能去亲眼见识一下。后来,看了电影《新龙门客栈》,除了张曼玉和林青霞,大漠雄奇壮观的景象也让人记忆深刻。所以,当与沙漠有约的机会摆在面前时,我二话没说,借了一个户外包,就奔着腾格里的怀抱而去。
现在回想起来,几天前之所以二话没说便一路向西,多多少少还是有着身体里的小骄傲在作祟。虽然没玩过徒步,但作为跑过北马和上马且有50公里越野经历的选手,自认为走个70公里还是非常轻松、愉快的。
然而,事实却是不同。
第一天的安排是24公里。从踏出第一脚开始,我的心里就咯噔了下,脑海里弹出俩字:要完。步频、节奏、呼吸,这些马拉松的惯用套路,在沙漠里一点用都没有。走起来都费劲,更别说跑了。
在此,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电影里那些在沙漠里如履平地的镜头都是骗人的。
一路上,我有且只能放飞自己。走累了,看会儿屎壳郎,看它在沙子里表演真正的转圈技术。偶尔,一只受惊的小蜥蜴蹿出来,飞一般地逃跑,这让我能找个理由站着歇会儿。没见到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但飞机在天空中留下的白色痕迹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但更多时候还是一种煎熬。尤其是队友绝尘而去,前后几百米看不到人,孤独和苍凉感一股脑儿涌上来,实是令人感到心塞。我问自己:在家里看电视、吹空调、喝冷饮不好吗?为什么要来找虐?可说来也奇怪,就算一路后悔,但心头压根没想过“放弃”这两个字。
最后10公里,落在全队后面的我和另一个队友互相鼓励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终点进发,悲壮之余,还有几分感动。“队友之间的相互帮扶,是挑战路上最美的力量。”对于赛事发起人赵笠钧先生这句话,我不能更同意了。
第二天的安排是30公里,且赛道比第一天更虐。参照第一天的表现,正常剧本是,我应该上收容车才对。但对不起,剧本改了。不知道是不是第一天的煎熬不小心打通了任督二脉,第二天一出发就明显感觉小宇宙燃烧了起来,脚底下跟踩了风火轮似的。
以前听李宗盛的《山丘》,颇有点中年不识愁滋味,从腾格里出来,豁然开朗。“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但即便如此,你还是会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沙丘,没见着不朽之前,哪怕是不自量力也要还手,直至死方休。
就这样,不知道翻越了多少个沙丘,也不知道遭遇了多少次尘烟四起、黄沙扑面的景象。终于,终点的音乐声飘来,胜利的拱门映入眼帘。那一刻,心里的小骄傲又回来了,还拐带来了些小激动。
我不是个爱喝鸡汤的人,我也不喜欢给别人喝鸡汤。但腾格里的三天两夜,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敬畏和责任。
大漠黄沙,一望无垠,确认过眼神,真的很美。但要想挑战和征服,必须怀揣敬畏之心。这几天里,我们经历过高温天气,也遭遇了沙尘暴,所以,不仅要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保持敬畏,更要对生命保持敬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美、欣赏美、拥抱美。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美相伴,向美而行。
拥有敬畏之心,就能唤醒责任。
美很伟大,美也很脆弱。要想让美延续,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责任。比如珍惜水资源,比如爱护环境。第二赛段冲过终点时,摄影师给我拍了张照片。照片里,我左手拿着一个陈旧的易拉罐。那是我在路上捡的,它不属于腾格里,它应该、也必须要被带出去。
三天两夜的时间里,除了脚印和汗水,我没给腾格里留下其他东西。
新京报体育评论员肖万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kelanga.com/mgdl/11687.html